追溯西安经开区的活力之源,创新一词尤为醒目。创新,让经开区成为今日之经开。今年4月,“四新”战略重磅发布,让经开区这座未来理想之城轮廓渐显,蓝图跃然纸上。
经过近一年的发展,经开区以重塑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深入推进机构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为园区放权赋能,加大资源要素配置力度,着力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灵活顺畅的运行机制,加快“党工委(管委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发展新模式的不断深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好的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软实力”“金钥匙”“亮名片”,区域发展的比拼,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较量。
为加快形成新的集聚优势和放大效应,经开区按照“园区的事情园区办”的原则,将一大批有利于精准服务、提升效能、优化营商环境的管理权限下放给渭北新城管理中心和泾渭新城管理中心,赋予园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不断释放园区发展活力。
“根据我们企业项目的发展特点,经开区在交通能源供应和公共基础服务的配套上,都做了相应的布局和谋划。此外,经开区会积极和我们企业进行沟通和会谈,制定帮扶政策,通过政企合作共同提升我们整个企业的运营,让我们企业也愿意继续扎根于经开区、投资于经开区。”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战略发展总监任长龙说。
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企业来说,就如同阳光雨露一般不可或缺。根据《党工委(管委会)内设机构与渭北新城管理中心承接管理事项清单》,经开区按照“应授尽授、方便企业”的原则,将各内设机构职能事项中需要本地办理、现场勘查或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审批的53个事项,授权由渭北新城管理中心履行相关职能,行政审批的不断优化,让经开区迅速成为“环境高地”,客商纷至沓来。
近年来,经开区积极探索“党工委(管委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着力为园区现代化市场化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有效增强园区发展活力。
定规划。一直以来经开区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市场化职能,积极探索产业园投资运营新模式,聚焦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军民融合等四大产业集群,大力培育规模优势明显、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重点项目,形成持续稳定的发展动力。
育龙头。通过“政府引导、配套龙头企业需求、平台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聚焦陕汽、吉利等龙头企业,在泾渭新城重点规划建设了“西安经开区吉利汽车产业园”“西安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西安经开区汽车科技创新平台”3个项目。目前已建设完成860亩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华域车身、宁波拓普集团等知名零部件企业的入驻,标志着“龙头带动、产业驱动”的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拓市场。2022年,泾渭新城管理中心在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德银天下7月15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成为港交所商用车服务“第一股”。
此外,渭北新城创新实施“管理中心+平台公司”融合工作模式,渭北产业发展部和渭发集团远秦公司组成渭北新城产业发展联合体,谱写了经开区与各大园区平台深入融合、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在全区改革攻坚的大棋局中,国企改革是重中之重,是必须牵好的“牛鼻子”。今年以来,经开区借力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推行“党工委(管委会)+公司”模式,助力国企改革驶入发展快车道。
9月15日,总规模50亿元的西安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基金项目正式落户经开区,基金立足于深度梳理国资国企改革潜力,重点投向驻陕央企、省市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服务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西安经发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彭晓晖表示:“西安综改基金落户经开区,可以做大做强经开区金融产业,提高金融产业链条的吸引力和知名度;通过组建西安综改基金获得国家级母基金出资,争取到中央资金支持,可以加强央地合作,有效推动区域国资国企改革,更好地发挥了国有经济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在经开区国企改革的浪潮中,为助力经济平稳发展,不少国企都玩出了“新打法”,西安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基金项目的设立为加快区域国有经济协同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快区域中央、省、市三级国资国企“一盘棋”的改革步伐。
此外,经开区还不断提升园区管理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明确渭北新城、泾渭新城主要对口平台公司为经开渭北城市发展集团和经开城建集团,平台公司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等发展需求,突出主责主业,支撑、带动、引领和全面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随着“党工委(管委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公司”发展模式不断走深走实,西安经开区管理体制更加灵活高效,公司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强劲有力,园区发展更加集约集群,国企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加快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宝贵经验。(袁婧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