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11月,陕汽销售各类卡车约14.9万辆,同比增长41%;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6.4%,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国内第三位;出口各类车辆5.2万辆,同比增长69%。
作为经开区新能源卡车产业链龙头企业,陕汽近年来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技术创新、智能化制造、引领产业链整体转型入手,实现了技术和生产力的双提升,仅需4.8分钟,陕汽新能源重卡基地总装生产线便可生产装配一辆重卡。
链主引领,筑牢经济发展“硬支撑”
在整车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经开区汽车产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泾渭工业园作为经开区汽车产业的“大本营”,形成了陕汽、吉利2家整车企业为龙头,康明斯发动机、德仕集团、拓普汽车等30余家核心零部件企业为骨干,延锋、新泉等上百家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集群,加速了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1-11月,陕汽累计完成产值488.4亿元,同比增长44.2%,市场占有率在7月之后稳居行业前三;吉利累计完成产值284.3亿元,同比增长79.5%,西安吉利工厂月产量突破3万辆……经开区产业集聚效应正不断释放。
这些发展与成绩,离不开精准到位的谋划,更离不开踏实肯干的水磨功夫。近年来,泾渭工业园按照“龙头延链条、链条强产业、产业成集群”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提质增效,以“链主”为“主角”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立足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国防科技四个核心产业集群集中发力,产业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从“筑巢”到“引凤”,谱写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如今,除了陕汽、吉利之外,隆基乐叶、西部材料、西部超导、中交西筑、西北工业集团等一大批“重量级大咖”已在泾渭工业园生根发芽。近1200家重点企业汇聚于此,包括世界500强企业10家、中国500强企业15家,“五上”企业133家,经开区4家产值过百亿的企业有3家位于泾渭工业园。泾渭工业园以全区1/5的面积,贡献了六成的规上工业产值,创造了多个全省“第一”和全市“唯一”。
持续发力,培育创新发展“新引擎”
如果说头部企业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那么创新企业就是引领园区未来发展的强劲引擎。
一直以来,泾渭工业园格外注重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借助拥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强劲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成为园区加速成型,创新潮涌泾渭的重要力量。
泾渭工业园持续放大“西北有色院2.0模式”和“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优势,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和创新资源集聚,探索打造泾渭中小工业园、吉利零部件产业园等11个厂房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米的特色化“园中园”。这些“园中园”为企业量身定制研发、生产、办公场所,提供设施配套及保障性服务,吸引相关配套企业105家,让企业“拎包入驻”,助力越来越多企业踏“新”而上。
今年园区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国家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8家,陕汽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天力金属成功登陆北交所,陕航环试等5家企业获陕西省“瞪羚企业”认证,泰金、超晶、菲尔特等多家园区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省级科学进步奖……形成了骨干企业稳步增长,大中小企业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态势。
如今,一家家优质企业聚木成林,特色化产业集群成型成势,风华正茂的泾渭工业园跃然眼前。
要素保障,奏响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园区和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企业成长的阳光雨露,也是园区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今年以来,泾渭工业园投资项目累计落户25个,总投资258.6亿元。为了让好项目引得来、留得住,泾渭工业园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为主攻方向,研判问题、找准对策,全力做好各类生产要素保障。
除此之外,泾渭工业园围绕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综合服务等重点领域,积极搭建政企交流平台,优化调整路网结构、大力提升道路交通配套水平等方式为企业提供生长资源要素,打出了一手抓服务提升“软关怀”、一手抓城市更新“硬配套”的“组合拳”,奏响了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产业育新机、实干开新局,站在新的起点,随着经开区深度融入西安“北跨”发展,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现代化经开区正以“乘风破浪”的姿态加速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