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与人民网两大中央媒体聚焦西安经开区,从《聚焦高质量发展丨西安:以稳健之姿 笃行高质量发展之路》到《陕西:汽车产业“链”出“加速度”》,多维度解读了这片区域在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中的卓越表现。
智能制造引领变革
“链”出产业新速度

AGV智能搬运机器人沿隐形磁轨自如穿梭,重卡驾驶室通过高架EMS系统精准流转,工作人员轻触屏幕即可完成整车油液加注……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的日常一幕。
“每288秒,就有一辆新能源重卡驶下生产线。”人民网在《陕西:汽车产业“链”出“加速度”》报道中,这样描述陕汽新能源重卡智能生产基地的效率革命。这座国内领先的标杆工厂实现了50道核心工序的“人机工程自动化”,具备年产5万辆重卡底盘和10万辆驾驶室总成的装配能力。正如陕汽汽车总装配厂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所言,“‘智’是核心”,该基地聚焦电动化、智能化等行业趋势,构建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生产线体系。
向西5公里,吉利汽车西安制造基地进一步彰显智能制造的前沿实力。依托数字平台与智能化设备,这座“黑灯工厂”实现不同设备间自主协调与灵活响应,在无人化作业的生产线上,每60秒便可下线一辆汽车。从“制造”迈向“智造”,龙头企业正持续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区域产业链加速运转。
“链长制”驱动生态聚合
区域协同效应显著

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工厂生产线上,员工在进行发动机装配作业。
人民网在同一篇报道中还指出,陕西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链长制”的有力推动。近年来,经开区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提升本地产业配套率,增强产业集聚效应。2019年,陕汽与常州易控合资成立西安智德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专注新能源商用车电驱动系统。2024年,公司产值突破2.1亿元,同比增长90%。生产制造部部长郭钢健表示:“在链主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实现了电驱系统的自主可控,并为行业提供整套电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位于经开区的西安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同样增势强劲,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超50%,并开发出符合欧三、欧五排放标准的发动机产品,助力陕汽重卡拓展国际市场。而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聚集30多家规上企业,其中,博鸿科技作为比亚迪座椅供应商,依托“近地化”供应链策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响应能力,伴随比亚迪出口车型的热销,订单实现快速增长。
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经济数据凸显韧性

新华社在《聚焦高质量发展丨西安:以稳健之姿 笃行高质量发展之路》报道中,则从宏观视角展现了西安经济的稳健态势。据西安市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58.16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经开区作为工业集聚主阵地,表现尤为亮眼。
值得一提的是,以位于经开区的西安新泉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为例,75秒即可完成一个汽车内饰骨架的注塑与检测全流程,2024年产值达5亿元。该公司总经理王祺表示,从以往跨省运输到如今“家门口”配套,企业不仅降低成本,更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集群。
“龙头+链群”模式已成为西安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上半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1585.85亿元,同比增长26%。在陕汽、吉利等链主企业带动下,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生态日趋完善。2024年,陕西汽车产量175.4万辆,跻身全国第一梯队,产业链总产值突破4400亿元,省内配套率提升至57%。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5.18%,持续展现强劲动能。
经开区模式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范例

西安经开区再度获得央媒聚焦,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经开区以智能制造为引擎、产业链协同为路径、精准政策服务为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从单一企业的“智造”升级到整个产业集群的“链式”跃升,经开区不仅成为陕西汽车工业的核心承载区,也为内陆地区产业转型与经济增长提供了可复制范例。
在新华社和人民网等媒体的笔触之下,一个传统与创新交融、战略与企业协同的西安经开区清晰呈现。这里不仅是汽车产业的重要聚集地,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将为内陆地区的产业升级贡献宝贵经验。